《企业自救指南02》先突破技术封锁,再构建国产生态,”高铁模式“的自我升级
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
近年来,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而三维CAD软件作为设计、仿真与制造环节中的核心工具,一直被国外品牌牢牢占据主导地位。面对激烈竞争和技术垄断,国产CAD厂商纷纷探索“高铁模式”——即借助对国外成熟技术的引进、消化和自主创新,逐步实现100%代码可控,从而在核心算法、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兼容性方面获得突破。
一、技术路径:从引进吸收到100%代码可控
国产三维CAD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对国外成熟系统的引进与自主研发的有机结合。新迪数字是这一策略比较典型的代表。新迪通过战略性收购西门子Solid Edge源代码,经过反复消化吸收和二次研发,逐步构建起自主的三维CAD核心引擎,实现了从代码底层到高级应用的全流程可控。正如新浪财经《新迪数字深度报告》中提到,新迪数字利用“高铁模式”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消化与升级,其核心技术实现了100%自主可控,这为企业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中望软件(ZWSoft)自1998年成立以来,也走出了一条“引进—消化—创新”的道路。早期,中望通过引入国外成熟CAD技术,并结合国内工程实践需求,快速研发出中望CAD和中望3D。公司不断投入研发,近年来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混合建模内核,并大力发展云端协同设计平台,如中望Teamworks和Cloud3D,实现了跨终端实时数据共享。
总体来看,这2家企业在“高铁模式”下,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再通过消化和自主研发,逐步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,形成了各自的技术壁垒。这不仅为企业自身产品升级提供了动力,也为国产三维CAD行业整体摆脱国外垄断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二、产品矩阵:兼容性与云端协同引领变革
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,构建丰富的产品矩阵同样是国产三维CAD厂商突围的重要战略。新迪产品线丰富,并逐渐形成生态:
[*]天工CAD:作为传统桌面级CAD软件,天工CAD在功能上与国外主流软件接轨,支持Pro/E、SolidWorks等常见格式的数据导入导出,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兼容的设计环境。
[*]天工云CAD: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,新迪推出的云端版本充分利用云端协同优势,实现多用户、跨终端实时在线设计与编辑,极大地提升了团队协同效率。
[*]图纸通:作为一款轻量级看图工具,图纸通不仅支持二维图纸的高效浏览,还能实现与三维模型的无缝切换,满足工程现场和远程协同的需求。
这些产品不仅构成了完善的产品矩阵,还通过互补的功能体系形成了协同效应,帮助用户实现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。同时,通过云端协同技术,各模块之间数据无缝连接,真正做到设计数据的实时共享和跨地域协作,为用户带来高效、灵活的工作体验。
中望软件推出的中望CAD和中望3D,在传统桌面设计的基础上,通过开放的文件格式和强大的数据互换功能,实现了与国外主流CAD系统的无缝对接。此外,中望积极布局云端协同平台,如中望Teamworks和Cloud3D,助力用户在跨地域协作中实现实时在线设计与编辑,提升整体工作效率。中望产品在兼容性、模块化设计和云端应用方面的表现,为用户在设计、仿真和制造全流程中提供了灵活、高效的工具。
三、行业认可:真实案例见证技术成熟
国产三维CAD软件在技术与产品升级之外,能否获得市场和行业的认可,也是衡量其突围成效的重要指标。在实际应用中,众多知名企业,例如诺力、涌固集团、杭汽轮、比亚迪等,都与新迪达成了重要合作,均采用了新迪生态的系列产品进行实际生产,通过高效参数化建模实现了复杂零部件的精准设计,研发周期显著缩短,设计成本也大幅降低。
行业认可和市场反馈正逐步证明,国产三维CAD技术已具备与国际领先产品抗衡的实力。
话说回来
国内厂商凭借“高铁模式”,快速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,实现了产品升级与市场突破,这种模式助力企业在短期内逆袭国外垄断。然而,“高铁模式”只是起步阶段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创新。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、积累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,才能从“跟跑”转变为“领跑”。
未来,随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浪潮的不断推进,国产三维CAD软件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,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历史性跨越,为全球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