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0

分享

空谈“上云”误工,动不动就“上云”,工业软件真的有必要“云化”吗?

329 0
2024-3-29 15:55:37 交流分享|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
“云化”到底是一个互联网发明出来的“唬人”的名词,还是未来真正的趋势?


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都存在。按照目前的阶段来看,“云化”趋势的论调显然是占上风的,但这也并不代表“云化”就一定是趋势所在。

作为行业内的人,就静等“**飞一会儿”,留给时间来检验检验。

今天主要聊一下自己的老本行,工业软件“上云”的问题!之前看到知乎上的博主有分享“工业软件云化,是中国工业软件成长的窗口期,是弯道超车的机会?

现在“弯道超车”已经成了企业画饼的口头禅了,燃料电池弯道超车、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、半导体弯道超车,好像哪个行业不弯道超车,这个行业就不行了一样。


弯道超车对于我们亟待加强的领域和行业来说,是一种好的鞭策,但也不能强行超车,不然超车不成,反而容易翻车,工业软件行业就是如此。

首先要明白,工业软件为什么要上云?

上云,无非几个目的,一个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让企业有更多的钱赚。第二个是让用户用起来更爽,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的增长。

所以基于上面这两个共识,任何违背的这个底层逻辑的“上云”,都是在耍流氓。

首先看成本,久做制造业的都知道,在实际制造生产中,图纸是一个必备的东西,以前生产制造,要么靠手绘图纸,要么就靠老师傅的工作经验。

难谈标准化,批量规模化生产时更是头疼。能铺满足球场的图纸,用起来麻烦,管理起来也麻烦,随着近些年国内工业软件的升级和迭代,出现了电脑、手机看图。比如图纸通这类CAD看图软件。

有人可能会说:“这哪叫上云”,这无非就是换了一种工作方式,但在我看来,图纸从纸质走向玻璃,从线下走到线上,从仓库保存到网络保存,就是一种上云。


“云化”,从来就不仅仅局限在“服务器”这一块,用专业的话来说,操作层、算法层、展示层。上面的例子,就属于展示层的东西。

说完第一个点,接着来说说第二个点:用户体验的问题。

在2000年之后,中国工业软件行业曾出现了“强行上云”的情况,在软件功能还没有完全流畅和完善的情况下,强行上云,结果卡顿、崩溃时常出现,用户槽点不断。

所以上云,是为了更好提升攻城狮研发设计体验,不顾体验搞上云,就是明显的本末倒置。举个例子,拿CAD来说,一些工程师用的电脑是台式机、或者是图形工作站,在出差的时候,不方便携带,但许多文件又都是存在电脑上,企业为了数据安全,又不方便拷贝,这个时候CAD上云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。

拿我经常使用的新迪天工云CAD来说,我平时设计的一些三维模型,可以上传到这款软件的云盘之中,方便我出去和销售见客户的时候,及时调用和展示。

同时一些集成类的软件,比如Teamcenter、PLM等软件,也可以在这款软件中打开,云端的一些数据可以实现互通,比我一个一个导入,或者一个一个建文件夹整理,要高效的多。

有一次和一个供应商开会,他直接用天工云CAD约了一个会,说是可以共享模型的桌面。我当时想,用腾讯会议不就行了。


开会的时候才发现,这个东西还支持在线给模型批注,还能生成会议纪要。

不得不感叹,AI离我们越来越近了,之后在工业软件做会议纪要的怕是要失业了。

其实对于工业软件要不要“上云”,我觉得符合上面两个原则:一个是成本、一个是体验中的任何一个,都有上云的理由。

但绝不是所有工业软件一窝蜂都去上云。

工业软件的分类有很多,按照工业软件的基本功能划分有超过17种类。

包括工研软件、工制软件、工管软件、工维软件、工量软件、工试软件、工标软件、工控软件、工链软件、工互软件、工应软件、工采软件、工材软件、工能软件、工安软件、工数软件、工智软件等

如果按照国家标准的划分方法来分,可以分为工业软件、工业总线、计算机辅助设计、计算机辅助制造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、工业仿真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、产品数据管理、其他工业软件等九类。

这么多类别中,不是所有的软件都有上云的必要性。

所以对于“工业软件上云”这件事儿,举双手赞成,但反对硬蹭概念圈钱的行为。

评论(0)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

客服 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